科学研究

代表性研究成果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4-11-15 浏览次数: 

    

代表性研究成果简介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第一完成

单位

实验室参加人员姓名(排名)

成果产生年度

1

林木鼠(兔)害综合控制关键技术与示范

应用基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韩崇选(1)王春明(4)张宏利(5)

2012年

鼠害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项目针对我国林木鼠害严重现实,以提高林木保存率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组成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科院动物所和各省市森防站以及相关企业参加的联合攻关协作组,历时22年,从制定林地重大鼠(兔)害可持续控制方案、研制驱鼠、灭鼠的生物合理制剂和研究快速准确的森林鼠害监测技术三方面开展工作,企图实现我国林木重大害鼠(兔)监测和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

1. 提出了鼠害修复新理论,组建了鼠害修复数学模型,建立了鼠害环境修复与安全诊断的技术体系。提出了以群落生态阈值和经济阈值相结合的森林害鼠预测预报的新方法,确定了林分抗鼠性的指标体系,制定了国家森林害鼠工程治理技术规程。搞清了不同林地鼠害治理的主要对象,发现了退耕林地啮齿动物群落的演变规律,制定了林地鼠害类型划分标准。

2. 通过对退耕林地啮齿动物群落的演变规律和林地鼠害治理主要对象研究,首次提出了地下害鼠的生物诱杀技术,制定了害鼠化学治理参数;探索出了适合西北地区鼠(兔)害预防的深坑栽植、林草间作、林间补水、油松和侧柏等主要造林树种与刺槐混交以及物理空间隔离等生态调控技术。

3. 制定出了适用于不同林区、不同林地鼠害类型的林地重大害鼠可持续控制方案,并初步探索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林业科研成果推广转化体系。

4. 研制了克鼠星系列成品灭鼠剂、系列多效抗旱驱鼠剂、系列新型植物源性灭鼠剂、无公害鼠密度调节剂、不育剂、高效植物抗逆剂、环保型作物抗逆袋、调控型林木保护器、树木防啃剂机械手喷洒器和系列电子智能野外害鼠捕捉监测记录仪等。

5. 组建了林区重大害鼠的预警体系,建立了18组害鼠预测预报模型,制定了林地鼠害类型划分标准;提出了16套林木重大害鼠可持续控制方案,初步建立了适合国情的课题协作网和科研成果推广模式。

已获科技奖励:获2012年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第一完成

单位

实验室参加人员姓名(排名)

成果产生年度

2

陕西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树种评价体系与利用技术研究

应用基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季志平(1),康永祥(2),刘建军(3)

2012年

该成果来源于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主要内容包括:

(1)在具有不同生态经济功能的植物材料中优选出了13个具有显著生态经济功能和建群潜能的优良单株,包括饲用型杜仲、观赏型紫叶杜仲和短枝杜仲、高产串果型文冠果、槐米型国槐、高蛋白光叶楮、果叶型柿树、黑果枸杞、多用途厚朴、山地板栗等等,其中有3个优良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已在适宜地区推广。

(2)以提高防护林防护功能和经济产出为目的,发明了多项有关生态经济型树种特种栽培专利技术和育苗专利技术,其中有2项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些专利技术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高效栽培提供了新方法,能有效提高防护效能和经济产量,已经在适宜地区应用。

(3)以防护林非木质材料(叶、枝、花、果、渣)为原料,发明了6项有关林副产品加工利用的专利技术,其中2项已经获得授权,为进一步提高防护林的经济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

实验室人员在其中的主要创新贡献主要包括:(1)优良林木品种选育,选育出了13个具有显著生态经济功能和建群潜能的优良单株,3个优良品种通过省级审定。(2)发明了多项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专利技术,其中有4项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已获科技奖励:2012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第一完成

单位

实验室参加人员姓名(排名)

成果产生年度

3

木本植物木质部栓塞恢复与限流耐旱机理研究

应用基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张硕新(1) 蔡靖(3)

2011年

本成果是课题组15年研究工作的结晶,属树木生理生态学研究,可用于指导干旱半干旱地区耐旱树种选育和植被恢复工作。

传统抗旱理论认为栓塞化木质部导管导水能力的恢复只有在水势为零或稍负时才能进行,而一般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水势不可能为零或稍负,那就意味着导管一旦发生栓塞就不可能恢复导水能力。本研究用独创的压力套技术测定自然状态下正常生长的大树枝条,别人是用传统方法测定离体器官和温室幼苗,可见,我们的研究更接近实际,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结果揭示沙棘和刺槐在干旱条件下是通过木质部产生栓塞降低输水能力,减少失水,维持正常生长的,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抗旱策略。

主要创新点为:1、首次发现了低水势栓塞恢复现象,揭示了其机理,纠正了现有抗旱理论;2、第一次发现了限流耐旱现象,搞清了其机理,完善了现有抗旱理论;3、研制了压力套和多通道枝条导水率测定装置,解决了自然状态下测定大树活体枝条木质部栓塞恢复、快速测定活体枝条导水率等技术难题。

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在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Physiologia Plantarum及生态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5篇。SCI收录3篇,累计影响因子12.87。本成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耐旱植物的选育和植被恢复工作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和思路,理论、实践价值重大。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七人组成的科研成果鉴定委员会认为本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已获科技奖励:2011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第一完成

单位

实验室参加人员姓名(排名)

成果产生年度

4

红枣良种选育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应用基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李新岗(1)王长柱(2)张学武(3)

2011年

为了提升陕西红枣产业的整体水平,减少阴雨裂果霉变损失,实现红枣生产的优质高效,提出和研究了红枣优质抗裂良种选育、优质高效栽培和红枣裂果霉变防控等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优质抗裂良种选育方面,研究了陕北枣品种群的性状变异、遗传多样性和演化,研究提出了红枣优质抗裂良种选育的指标体系;筛选了一批优质抗裂株系,选育并通过审定了陕北长枣、方木枣和蜜罐新1号等3个红枣新品种。并在优质、抗裂果良种选育方面取得了突破。同时,研究制定了《枣树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测试指南》行业标准(2009年12月已提交),该指南对于规范枣树品种选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红枣优质高效培育技术方面,首次研究了适合冬枣设施栽培的棚型结构和高效配套栽培关键技术,使冬枣的成熟期提前20天以上,减少了鲜枣的裂果损失,显著提高了鲜食枣的经济效益。同时,研究推广了鲜食枣设施防雨技术。研究总结出陕北红枣整形修剪技术、水平沟节水与平衡施肥、病虫防治和红枣裂果霉变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总结出大荔露地冬枣增施有机肥与水分调节、花期环剥与辅养枝培养、花期修剪与枣吊摘心、病虫防治等无公害栽培关键技术。特别是在鲜食枣高效设施栽培与设施防雨研究和应用方面,处于我国的领先地位。

在红枣裂果霉变防控方面,研究了红枣裂果、霉变机理,提出了红枣裂果霉变防控技术体系;根据干制条件对红枣品质的影响,以及红枣干制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的动力学模型,研制和推广了红枣智能烘房,显著提高了红枣的烘烤效率,有效降低了成熟期阴雨裂果霉变损失。

2010年10月,主持完成的“红枣良种选育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成果,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研究了红枣优质高效配套技术、红枣高效设施栽培和防雨抗裂技术,特别是红枣高效设施栽培,首次在技术上取得成功,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已获科技奖励:2011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第一完成

单位

实验室参加人员姓名(排名)

成果产生年度

5

典型濒危植物种群生态与保护恢复技术研究

应用基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张文辉(1)、周建云(2)李景侠(3)

2014年

针对中国特有的独叶草、秦岭冷杉、太白红杉、裂叶沙参等四种濒危植物致危因素和濒危机理,开展了种群生态学、天然种群恢复和人工种群扩展等方面的研究,目的是获得典型濒危植物种群生态学规律和天然种群恢复及人工种群扩繁技术,为我国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和普适性保护对策制定提供依据,主要创新性成果是:

1、通过对四种典型濒危植物种群动态、生殖过程的系统研究,揭示了生活史过程中的脆弱环节,应用新的模型对种群动态做出了定量评价。

2、通过对四种典型濒危植物内在濒危机理和外在致危因素综合分析,阐明了致危因素和濒危机理,提出了“严酷生境致危”、“生活史脆弱环节累加”、“有性与无性生殖互补及种群繁衍效益最大化”和“种群间竞争与互惠关系平衡”4种濒危机理假说。

3、针对四种濒危植物受危状态和生物学特性,提出了濒危植物天然种群人工促进恢复的策略与对策和人工种群扩繁的技术体系。

4、改进了静态生命表、生殖力表的编制方法,扩展了Leslie矩阵模型应用于衰退种群的预测,将时间序列模型应用于濒危种群的预测,丰富了衰退种群数量预测的模型。

5、提出的独叶草“小生境移植”、秦岭冷杉和太白红杉“生境改善”等人工培育、种群扩展和种苗繁殖技术体系,在陕西省太白山、天华山、牛背梁等地区开展了试验与示范,解决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6、出版专著2部,发表核心期刊以上研究论文45篇,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

项目选题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学科前沿领域,紧密结合我国濒危植物保护现状,对我国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已获科技奖励:2013年获陕西省林业厅科技进步特等奖。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 • 陕西 • 杨凌 邮编:712100

技术支持:艾特网络